来源:文汇报
疫情发生以来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的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成为很多人的“树洞”,在这里吐露心里话。
工作人员给记者统计了比较聚焦的来电问题:
1.咨询有关预防“新冠肺炎”知识;
2. 因“疑病”产生恐惧,表现为不敢去医院确诊,听到各种有关报道心惊肉跳,怀疑自己患“新冠肺炎”。
3. 疫情发生后的焦虑,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,变得爱发脾气。
4. 躯体化,例如感到无力、疲乏、无食欲、胸闷、憋气等,这也是导致发热门诊量大增原因之一。
5. 抑郁情绪,感到悲观,想哭,觉得没有意思,无食欲或者暴食。
6. 睡眠障碍,出现入睡困难或者睡眠时间缩短。
7. 强迫症状,表现为反复洗手,反复想像有关“新冠肺炎”的严重后果,为此痛苦。
原本,这条心理热线是面向上海市民的一条全市热线,并不针对特定人群开设的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告诉记者,自春节以来,接到的电话询问大部分是与疫情相关的情绪问题。
由于电话量增多,目前,医生、志愿者加在一起共70多人投入热线接听工作,并在2月10日起,新增一个坐席,三个坐席同时工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条热线也为武汉一线医护开设专线。
1月30日起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还组织了20位心理援助热线的志愿者,增援武汉的心理援助热线,针对武汉市民的线上咨询。“疫情爆发以后,武汉市心理热线被打爆了,所以申请我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援助热线的支持。这个热线我们是24小时开通的。”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热线打不通怎么办?除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(拨打12320转五)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还牵头带动17个区精神卫生中心的17条心理援助热线,形成“1+17”的网络。也就是市民如果12320转五打不进来,可以拨打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热线号码,形成分流。
针对热线很“热”的情况,徐一峰表示,疫情以来,医院上下积极承担着各类抗疫工作,包括维护好心理热线,派驻心理医生前往定点医疗机构,在多地开展重大灾害事件心理应激应对的科普,但也得注意到心理工作是“助攻”,并非“主攻”,疫情之下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,需要设身处地去理解,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,才能保持“阳光心态”。
他举例谈到,此次疫情呈聚集发病特点,所以不少是夫妻确诊,结果就出现一对夫妻住院治疗了,小孩甚至是婴儿在外无人照顾了,还有的是一家三口中年的女儿和老太太确诊了,唯独老先生无人照顾了。在几个个案里,上海的社区、社工、医院等发挥“接力”作用,解决了这些住院确诊的患者后顾之忧,这才让他们解开“心”结,更好地配合治疗,这也有助于恢复加速。
原文链接: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:心理是“助攻”,不是“主攻”,解决实际困难很重要 (whb.cn)